新闻动态

曾经的世界列强奥地利是如何退出大国行列的
发布日期:2025-02-05 12:56    点击次数:179

#百家说史迎新春#

20世纪初,世界上最厉害的几个国家,就是当年侵略中国的八个国家: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意大利和奥地利。经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还有战后几十年的变化,国际上的形势有了一些不同,不过除了奥地利现在不算强国了,其他七个国家都还是世界上的大国。现在的奥地利在国际上不怎么被人注意。那奥地利以前是怎么变得那么强大的?后来又是怎么不再是大国的呢?

现在的奥地利,它坐落在欧洲的中部,是一个面积大约有83855平方公里、没有海岸线的国家。和它的邻居德国很像,奥地利主要也是日耳曼人,人们平时都说德语。其实啊,奥地利以前还是德意志的一部分呢。就像那个纳粹德国的头儿希特勒,他就是奥地利人。这事儿也说明了奥地利和德国之间的关系挺复杂的。很久很久以前,在罗马帝国的时候,凯尔特人、东哥特人,还有法兰克人,都在这片现在叫奥地利的土地上生活过。

公元996年时,“奥地利”这个名字首次在史书里亮相。到了12世纪中期,巴本堡家族掌权后,奥地利公国就慢慢有了自己的模样。公元1278年,德意志的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打败了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把奥地利给占领了。从那以后的640年里,奥地利一直都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心脏地带”。哈布斯堡家族还有句名言:“打仗的事让别人干吧,快乐的奥地利人只想办婚礼。战神马尔斯给别人的奖赏,爱神维纳斯会送给奥地利。”

许多帝国都是靠武力征服来扩张领土,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却不同,他们通过政治上的联姻来获取别人的土地。一开始,奥地利只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里的一个小国家,那时的神圣罗马帝国更像是个由很多小国家组成的联盟,皇帝是由诸侯们选出来的,这些能选皇帝的诸侯被叫做选帝侯。哈布斯堡家族的开创者鲁道夫一世,就是通过把女儿嫁给选帝侯,成功拉拢了其中的三位。

从那以后,哈布斯堡家族特别擅长通过政治联姻来增强势力。1422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五世娶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的女儿伊丽莎白。到了1437年,西吉斯蒙德去世后,阿尔布雷希特就当上了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和波西米亚国王,后来还经过教皇的加冕,变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从那时候开始,哈布斯堡家族好几百年都一直掌控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时间一晃到了18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地利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帝国。

1700年,西班牙的国王卡洛斯二世过世了,可惜他没留下儿子来继承王位。这下可好,欧洲的大国们都想来插手王位继承的事情,结果闹得整个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卷入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打了好多年后,到了1713年,大家才签了个乌得勒支和约停战。这之后的二十年,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可风光了,达到了他们历史上最牛的时候。那时候,西欧的几个主要强国因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打得精疲力尽,北欧的瑞典和东欧的俄国也在大北方战争中吃了大亏。这样一来,奥地利这个地盘很大的国家就趁机填补了欧洲权力的空缺。

以前奥地利常靠联姻来增加地盘,但这时候它也开始用打仗的方式来扩张了。1716年,奥地利在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斗中,赢得了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的一些地方。到了1720年,奥地利又从萨伏依王国那里抢到了西西里岛。那时候,奥地利的地盘和人口都已经涨到了最大值。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奥地利国内的发展也搞得红红火火:现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好多建筑,都是那时候建起来的。奥地利以后在音乐、艺术上的厉害,也是那时候开始打下基础的。

1722年,奥地利在南尼德兰搞了个奥德斯坦贸易公司,想跟英国、荷兰在东印度抢生意。但这时候奥地利有个大问题:国王查理六世只有一个女儿玛丽亚·特蕾莎,以前奥地利可从没让女人当过国王。查理六世怕自己死后,别的国家会像当初插手西班牙王位那样来插手奥地利的王位。所以,他用了不少聪明的外交方法,让各国都认可了特蕾莎当国王的权利。

但就在1740年查理六世离世后,法国、普鲁士这些国家还是站出来不让特蕾莎继承皇位。普鲁士直接出兵,从奥地利那里抢走了西里西亚。法国见状,马上和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撒丁这些国家一起组成了反奥同盟。而特蕾莎很聪明,她用高超的外交技巧与英国、俄国拉上了关系,结成了盟友。这样一来,两边力量相当,谁也没占到便宜,所以法国和普鲁士也就打消了推翻特蕾莎、瓜分奥地利的念头。不过,奥地利也只能无奈接受普鲁士已经占了西里西亚的事实。

特蕾莎和她儿子约瑟夫掌权时,搞了好多让国家更强大的改革。政治上,他们改了些政府部门,还出了新的《民法典》和《刑法典》。经济上,他们给农民减了负,不让贵族和僧侣免税了,撤了国内的路卡统一收税,还请了外国技工来建新工厂。军事上,他们办了军事学院和总参谋部,培养新式的军队。文化上,他们改了大学规矩,支持音乐和文艺的发展。

这些变革推动了奥地利工商业和科学文化的进步。特蕾莎执政的头20年里,奥地利的政府收入涨了近3倍。在军事方面,他们建起了一支有10.8万人、训练有素且受中央统一指挥的职业常备军。这在18世纪的欧洲,可是支不可轻视的军队。那时候的奥地利,还靠着灵活的外交手腕,在欧洲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慢慢地,欧洲形成了由英国、法国、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五大强国主导的外交平衡局面。

19世纪初,欧洲一直以来的平衡状态被大人物拿破仑给打破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好几百年来都掌控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但到了1804年,拿破仑硬是让哈布斯堡家族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头衔。于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弗兰茨二世不再使用这个称号,转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奥地利帝国”。那时候的奥地利帝国,管着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特兰西瓦尼亚这些地方。

拿破仑当家作主的法国,无疑是欧洲大陆上的老大。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英国联手对抗法国,却一再吃败仗。直到1814年,这些国家联手打败了拿破仑,开了维也纳会议,才让英、法、俄、普、奥这五个大佬重新平衡了欧洲的力量。会议后,奥地利多得了波兰的加里西亚、意大利的伦巴底和威尼斯,还有达尔马提亚。虽然地盘大了,但边上的普鲁士越来越强,成了块心病。

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是德国的一些小国家。以前,奥地利的国王还兼任德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算是这些国家名义上的老大,但实际上他根本管不了普鲁士等其他的小国家。1740年,普鲁士从奥地利那里抢来了西里西亚,之后普鲁士在军事上就一直很厉害。从那以后,奥地利在军事上就打不过普鲁士了,不过奥地利毕竟地方大、人多,再加上它会用外交手段,让欧洲各国之间保持平衡。

虽然奥地利在军队力量上稍弱一些,但靠着地盘大、人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和外交手腕,还是能和普鲁士打个平手,互不相让。到了1804年,奥地利连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名头都不要了,那时候它在名义上都不再是老大了。德国那边呢,就变成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强相争的局面。奥地利地盘大、人多,可它国内民族太多,心不齐,力量就散了。普鲁士呢,借着工业革命的好机会,工业生产和军事力量都成了德意志诸侯中最强的。

神圣罗马帝国消失后,德意志的各个小国家就组了个德意志邦联来代替它。在这个邦联里,奥地利皇帝当头儿,普鲁士国王当副头儿,所以奥地利地位要比普鲁士高一些。可普鲁士工业、军事都比奥地利强,心里自然不满意。普鲁士实力越来越强,就开始琢磨着要把德意志统一起来。到了1864年,普鲁士拉上奥地利一起跟丹麦干了一仗,把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个地方给抢回来了。这两个地方在德意志北边,靠着普鲁士,离奥地利老远。

奥地利白忙活了一场,普鲁士却捞到了大好处。奥地利当然很不高兴。普鲁士瞅准了这个机会,说大家都有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激得奥地利向它宣战,然后普鲁士就打着自卫的旗号,堂而皇之地跟奥地利打了起来。这样一来,普鲁士在舆论上就占了上风,还拉到了北德意志的一些小国支持,再跟意大利结盟,把奥地利的部分军队引到了南边。普鲁士搞定舆论和外交后,就开始跟奥地利在战场上硬碰硬了。

这场仗里,普鲁士军队士气高涨,技术也很先进。普鲁士这边出动了63万大军,奥地利那边则动员了58万人。不过奥地利地理位置不利,处于内线,但他们的骑兵和炮兵在数量上更多。然而普鲁士在火力、后勤还有情报上都更胜一筹。普鲁士靠着强大的铁路运输,能迅速把士兵送到前线,在关键的局部战斗和时间点上占据了兵力优势。而奥地利主要还是靠牲畜来运送兵力和物资。

普军不仅运输能力强,枪炮火力也比奥军猛多了。他们用电报这些新技术传消息,速度也比奥军快很多。最后,普军火力猛加上效率高,就把奥军给打败了,尽管两军人数看起来差不多。普鲁士把奥地利赶出德意志后,就建了个自己说了算的、没有奥地利的新德意志国家。普奥战争一败涂地,哈布斯堡皇室的威风全没了。奥地利以前靠结婚联姻占了不少非日耳曼人的地方,结果境内的匈牙利人、捷克人这些少数民族,早就跟哈布斯堡皇室不是一条心了。

早在1848年,匈牙利就掀起了一场反抗奥地利帝国的大革命。到了1866年普奥战争打完,奥地利帝国内的其他民族又开始闹腾起来。于是,1867年奥地利帝国就改头换面,变成了奥匈帝国,采用二元制。奥地利的皇帝和总理同时也当上了奥匈帝国的皇帝和总理。维也纳的帝国政府掌控着军事、财政和外交大权,而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两个主要部分呢,在其他方面还是可以自己管自己的。说白了,奥地利和匈牙利在奥匈帝国这个二元制联盟里,就是两个平等的兄弟。

奥匈帝国是从奥地利帝国变过来的,它的国土面积在欧洲排第三,只比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小一点;人口也是欧洲第三,就比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少些;机械、仪器、钢铁、军火这些工业挺发达,排世界第四,就在德国、英国和美国后面;资源储备和能动员的兵力在欧洲是第四,排在俄国、德国和法国之后;农产品种类和原油产量特别多,比擅长农业的法国和靠粮食出口的俄罗斯都多,是全欧洲最多的。

斯柯达兵工厂在奥匈帝国制造的重炮超级厉害,排在全球第一。奥匈帝国在土地、人口、种地、做工、打仗这些方面都很强,和欧洲的大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一起,被叫做欧洲五大强国。到1913年,奥匈帝国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占了全世界工厂生产总值的4.4%。那时候,世界上其他几个强国的工厂生产占比是这样的:美国35.8%、德国15.7%、英国13.6%、法国6.1%、沙俄8.2%、意大利2.4%、日本2.0%。

那时候的奥匈帝国,是世界上第六大工业国,只比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小一点。奥匈帝国不仅工业实力很强,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当快:从1870年到1913年,他们的人均生产率每年都差不多提升了1.45%。同一时期,欧洲其他几个大国的增长率是这样的: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所以,奥匈帝国那段时间在欧洲的经济增长特别快,仅次于德国。但别看这个帝国好像很强大,它其实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国内的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奥匈帝国是奥地利帝国为了平息匈牙利人的民族不满而重新组建的。虽然这次改组让匈牙利这个帝国内第二大的民族地位提高了些,成了二元制国家的一部分,但帝国内还有好多斯拉夫系的民族呢。那时候,奥匈帝国里日耳曼人占了23%,匈牙利人21%,捷克人12%,波兰人11%,乌克兰人8%,罗马尼亚人5%,克罗地亚人7%,斯洛伐克人3%,塞尔维亚人6%,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都各占3%。

除了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其他少数民族人数加起来比他们俩加起来还多,但在政治上却没有啥话语权。他们当然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这些复杂的民族矛盾,让看似厉害的奥匈帝国没法团结一致,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分裂的可能。这种可能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爆发了。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站队了德国领导的同盟国。结果1918年同盟国输了,奥匈帝国也跟着解散了。

1918年10月4号,奥匈帝国的议员们说,他们国家的每个民族都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到了10月28号,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就在布拉格成立了。紧接着,10月29号,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从奥匈帝国分出来后,跟塞尔维亚合到了一起,建了个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这个王国后来在1929年改名叫南斯拉夫王国。而11月2号,匈牙利也说他们不跟奥匈帝国一起了。其实啊,奥匈帝国的中心部分奥地利,早在10月21号就自己搞了个“独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国家临时国民议会”。

除了上面那些已经独立建国的区域,原本属于奥匈帝国的蒂罗尔州被意大利并入了,伏伊伏丁那则归入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加入了罗马尼亚,加利西亚则归了波兰。想当年,奥地利帝国的领土大约有65万平方公里大;但到了1918年以后,奥地利就只剩下了83879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奥地利失去了以前大约87%的领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奥地利还失去了所有的海岸线,变成了一个完全的内陆国家。至此,奥地利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它也就此退出了大国的圈子。



相关资讯